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

三通之後 作者:馬凱

三通之後  作者:馬凱

理財周刊  第  434 期  2008.12.18 出刊

從30年前,中國大陸公開呼籲兩岸三通;12月15日,當兩岸巨輪首航10個港口、平日包機直航各大都市、郵件朝發夕至,大三通實現了。

這個期盼了30年的大夢,當美夢成真,卻似沒有一點感受;股市既未直上萬點,台灣經濟也未如那些末日學者所詛咒的,走向空洞化。難道這30年的盼望原是一場空?

當然不是;但三通只是一個指標而已,它的真正內涵,是兩岸之間沒有烽火,只是客貨往來;兩個政府不再劍拔弩張,而是像任何兩個正常的貿易夥伴一樣,互通有無,開放市場,容許各方英雄大顯身手。

當台灣海峽不再波濤洶湧,台灣自能近悅遠來;當兩岸之間不再鐵板一塊,觀光客會將台灣再度納入版圖,各國企業也會再度將台灣當作前進彼岸的基地;當台灣的菁英可以不受掣肘、毫無忌憚地揮軍彼岸,半世紀所蓄積的專長、經驗、眼光,終於可以跳脫沿海加工基地,直探廣袤無涯的深藏腹地。

當政客的黑手移開,台灣才回到可以指點對岸從南到北的精華區域、據樞紐地位縱橫沿海重要口岸的先天優勢,將從下游到上游罕見的完整產業鏈的戰力,揮灑無遺。
 


不過,半弔子的開放,成不了什麼大事;台灣現在天時、地利、人和俱備,如果能如新加坡與香港一樣地自由開放、輕徭薄賦、行政高效、建設完善,在大陸對岸的台灣,所能達到的成就,會遠高於新加坡與香港的總和。

如果台灣能如荷蘭一樣,藉其深水港之利與踞歐洲大陸門戶之便,為歐洲大陸每一個廠商服務,台灣的服務對象為其6倍之大,所獲致的成效更將遠過於此。這才是三通真正的意涵。

然而以今日的台灣,即使我們的政府如此雄心壯志,又有超高效能,台灣的人民仍然近鄉情怯,對於更大尺度的開放、更進一步的鬆綁、更簡單而輕薄的租稅,在在有所顧忌;尤其開放的對象以中國大陸為主,顧慮尤深。當然,我們的政府就更不用說了。

三通的意涵既在於此,眼前的心態又難以快速轉變,就只剩下一個辦法:摸著石子過河。

如果政府有膽識,敢在台北港與高雄港的腹地,各搬來一個新加坡做為試點,將三通、開放的利益發揮得淋漓盡致、人人稱羡,人心自能幡然扭轉。只怕連這一步都不敢邁出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